【古建檔案看山西】恒山懸空寺
發(fā)布時間:
2025-06-26 17:01
來源:
恒山懸空寺,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5公里處的永安鎮(zhèn)唐莊子村唐峪河金龍峽西岸,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(491年),是北岳恒山十八景中“第一勝景”。清乾隆《渾源州志》這樣記述:“懸空寺在州南恒山下磁窖峽,懸崖三百余丈,崖峭立如削, 倚壁鑿竅,結(jié)構(gòu)層樓,危梯仄蹬,上倚遷空,飛閣相通,下臨天地,恒山第一景也?!?/span>

▲懸空寺入口
懸空寺上載危巖,下臨深谷,半插飛梁為基,巧借巖石暗托,布局參差有致,飛棧暗道勾連,在僅僅152.5平方米的地基上,建有大小殿閣40余間,是國內(nèi)唯一現(xiàn)存的佛、道、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。遠遠望去,懸空寺就像一組玲瓏剔透的木雕懸掛在千仞絕壁之上,最高處距地面80多米,經(jīng)千年風(fēng)雨而不倒,歷百次地震而不墜,構(gòu)思奇巧,異想天開,把建筑、宗教、美學(xué)、力學(xué)、哲學(xué)等完美地結(jié)合在一起。懸空寺于1957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;1982年被國務(wù)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;2010年12月,與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、阿聯(lián)酋“首都之門”、西班牙“歐洲之門”等國際知名建筑,一同被美國《時代周刊》評為“全球十大最奇險建筑”。
歷史人文
懸空寺原名玄空閣,是取道家之玄、佛家之空、形貌樓閣而得名。因寺院像懸空掛在翠屏峰西側(cè)峭壁間,“懸”又與“玄”諧音,所以又稱作懸空寺。其建造始自于北魏,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。北魏天興元年(398年),皇帝拓跋珪遷都平城(今山西省大同市),營建宮殿、宗廟、社稷。天師道長寇謙之(365年—448年)仙逝前留下遺訓(xùn),要建一座空中寺院,以“上延霄客,下絕囂浮”。天師的弟子們精心選址設(shè)計,多方籌措資金,將三教合流思想,巧妙地體現(xiàn)在一處空中寺院內(nèi),并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,三位教主高高在上,共居一殿,和諧相處,世界大同。據(jù)《魏書?志?卷二十》記載,懸空寺的修建還得到孝文帝元宏敕諭,由大同市區(qū)內(nèi)的崇虛道觀遷移而來:“昔京城之內(nèi),居舍尚希。今者里宅櫛比,人神猥湊,非所以只崇至法,清敬神道??梢朴诙寄仙8芍?,岳山之陽,永置其所,給戶五十,以供齋祀之用,仍名為崇虛寺?!鄙8芍?,岳山之陽,正是懸空寺所在位置。但也有專家認(rèn)為崇虛寺是應(yīng)縣木塔的前身,孰是孰非,尚待進一步考證。
在隨后的唐、金、明、清各代,懸空寺均有重修,現(xiàn)存建筑為明清時期重修所建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寺院由僧人保護管理,建筑保存基本完好,保持金大定十八年(1178年)修繕后的格局。1973年春,懸空寺上方山石風(fēng)化墜落,將寺院鼓樓屋檐以上構(gòu)架砸毀,部分建筑構(gòu)件榫卯脫榫、斷裂,連接寺內(nèi)南北兩樓的棧道木質(zhì)構(gòu)件劈裂,懸臂木梁糟朽,險情十分嚴(yán)重。1975年3月,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對懸空寺進行了實地勘察、測繪,并制訂了維修方案,修復(fù)了懸空寺鼓樓和棧道。1978年夏,省文物局撥???,更換了連接南北兩樓的木制棧道及下面支撐的柱子,并修復(fù)了寺內(nèi)大部分懸梯、回廊及樓板。1978年成立縣文物管理所,加強懸空寺的保護和管理。翌年,省文物局撥款11萬元,對懸空寺各殿宇的彩繪進行了保護與修復(fù)。1982年懸空寺被批準(zhǔn)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,國家文物局兩次撥款,采用環(huán)氧樹脂等高分子化學(xué)材料,對寺下面的風(fēng)化險巖危石進行噴鉚、灌漿處理,砌石加固并復(fù)舊,同時還在懸空棧道下的半崖間新開鑿石階步道,與木質(zhì)棧道形成環(huán)形通道。1992年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到懸空寺考察后,決定恢復(fù)琉璃瓦屋面,將各殿屋頂進行琉璃鋪裝,懸空寺重放異彩、熠熠生輝。2007年,恒山景區(qū)管理部門結(jié)合申報世界遺產(chǎn)的需要,清除河床淤泥,綜合治理環(huán)境,懸空寺距離谷底的高度重新“回”到80米,古寺“懸”的特點更加突出。2015年10月,受降雨影響,懸空寺鼓樓屋頂再次被落石擊中,國家文物局即投資300萬元對其上方攔截落石、排泄雨水的石崖“天溝”進行修繕,在原來長近300米、高0.6米的基礎(chǔ)上,擴建至長600米、高1.2米,提高了對懸空寺建筑的防護標(biāo)準(zhǔn)。
正是由于懸空寺內(nèi)佛、道、儒三教兼有,三教思想互相融合,從而反映出恒山“和”文化的獨特之處,因此歷代朝野臣民對其都倍加愛護,屢損屢建,文人墨客,爭相前往。明代詩人王湛初贊嘆:“誰鑿高山石,凌虛構(gòu)梵宮。蜃樓疑海上,鳥道沒云中?!碧崎_元二十三年(735年),詩人李白游覽太原后,登恒山,進金龍峽后,被懸空寺奇險的建筑深深吸引,不知何故,這位詩仙未能留下詩篇,卻在石崖上親筆寫下了“壯觀”二字,為了表達激動之情,書寫完后,意猶未盡,隨手一揮在“壯”字的“士”內(nèi)加了一點?,F(xiàn)“壯觀”二字,刻在懸空寺北的巖壁上,筆力遒勁,氣勢磅礴,令人嘆為觀止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其著作《徐霞客游記》中寫道:“西崖之半,層樓高懸,曲榭斜倚,望之如蜃吐重臺者,懸空寺也。仰之神飛,鼓勇獨登。入則樓閣高下,檻路屈曲。崖既矗削,為天下巨觀,而寺之點綴,兼能盡勝。依巖結(jié)構(gòu),而不為巖石累者,僅此。而僧寮位置適序,凡客坐禪龕,明窗暖榻,尋丈之間,肅然中雅?!眹覛v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副主任、著名文物專家鄭孝燮視察懸空寺后題詞:“懸空寺玄、絕、奇、險,百來百看不厭?!?/span>

▲懸空寺遠眺
建筑布局
懸空寺坐西朝東,整個寺廟建筑群占地面積僅344平方米,不及道教寺觀永樂宮的三清殿(435平方米)面積大,但擁有大小殿閣40余間,總建筑面積599平方米,寺院、山門、鐘鼓樓、佛堂、大雄寶殿、配殿、禪房等一應(yīng)俱全,一般寺廟的形制和規(guī)模兼?zhèn)?。建筑群以“一院兩樓”布局,總長約32米,由寺院、禪房、佛堂、三佛殿(大雄寶殿)、太乙殿、關(guān)帝廟、鼓樓、鐘樓、伽藍殿、送子觀音殿、地藏殿、千手觀音殿、釋迦殿、雷音殿、三官殿、純陽宮、棧道(含石窟閣、真武閣)、三教殿、五佛殿等組成。
寺院院落長10米、寬3米,空間小巧玲瓏,可謂“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”。寺院以西為正,山門向南而開,磚式仿木結(jié)構(gòu),圓拱門洞,磚雕斗拱三座,四鋪作單下昂螞蚱耍頭,門額雕“懸空寺”三字。南北各有危樓對峙,既是鐘鼓樓,又是門樓,面寬一間,進深一間,平面呈方形,琉璃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筑,二層樓面西向開門,東南北三向設(shè)廊。院西依崖建造雙檐平頂樓閣佛堂一座,面寬四間,進深一間,面積45.5平方米,磚木結(jié)構(gòu)硬山頂式建筑,梁后端置于巖石上,前端插入檐柱,黃琉璃屋面。佛堂上部建有三佛殿,即大雄寶殿,面寬五間14.8米,進深一間4米,面積59.2平方米,背靠山崖,前出廊,琉璃屋面單檐硬山式建筑,柱頭部雕刻人面龍頭圖案,正中三間明栿做法,兩次間磚墻直通屋頂,不設(shè)梁架。南次間內(nèi)設(shè)木樓梯通上層,有伽藍殿(8.5平方米,單檐歇山頂)、送子觀音殿(4.86平方米,單檐歇山頂)、地藏殿(8.5平方米,單檐歇山頂)和千手觀音殿(4.34平方米,單檐歇山頂)等建筑。

▲屋面黃琉璃瓦件
南、北兩座雄偉的三檐歇山頂高樓,好似凌空相望,懸掛在刀劈般的懸崖峭壁上,三面環(huán)廊合抱,六座殿閣聳立,高低錯落,相互貫通。
南樓高三層,長約8米,寬約4米,有純陽宮、三官殿和雷音殿。一層是純陽宮,也稱呂祖廟,位于鐘樓北端4.3米處,面寬三間,進深一間,面積20平方米,東、南、北三面插廊,檐下施四鋪作雙下昂斗拱,單檐歇山頂,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;二層是三官殿,位于純陽宮屋頂上,面寬三間,進深一間,面積27平方米,單檐歇山式琉璃瓦面建筑,三面出廊,背部設(shè)有山崖通道,殿內(nèi)塑像為明代的泥塑珍品;三層為雷音殿,是佛教殿堂,背崖而建,是南樓最高處,面寬三間,進深一間,面積20.77平方米,單檐歇山頂,東、南兩側(cè)出廊,檐下施單抄雙下昂五鋪作斗拱。佛教認(rèn)為佛祖釋迦牟尼弘揚佛法時,聲音如雷鳴般響亮,所以稱雷音殿。

▲南樓
北樓高三層,長約7米,寬約4米,分別為五佛殿、三圣殿、三教殿。首層五佛殿位于純陽宮北端12.6米處,面寬三間,進深一間,面積11.19平方米,前出廊,單檐硬山頂,因供奉五方佛而得名。二層是三圣殿,面寬三間,進深一間,面積8.34平方米,東、南、北三面出廊,殿身前檐廊懸空,正中開隔扇門,兩邊各有隔扇,角部椽飛翹起。三層是三教殿,面寬三間,進深一間,面積8.33平方米,依山而建,是全寺位置最高的建筑,單檐歇山頂,琉璃瓦屋面,三面出廊,檐下置單抄單下昂四鋪作斗拱,殿內(nèi)供奉佛教創(chuàng)始人釋迦牟尼、儒教創(chuàng)始人孔子、道教鼻祖老子,三教塑像供于一殿,三位教主共聚一堂,體現(xiàn)了中華民族共融,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。
木質(zhì)懸梁棧道,也叫長線橋,長約10米,寬不足1米。橋上建樓,樓內(nèi)建殿,殿內(nèi)供佛。長線橋?qū)⒛媳眱蓸锹?lián)系起來,并使佛寺、樓宇等景觀結(jié)合在一起,形成了奇幻、奇險、奇巧的懸空寺特有景觀。棧道上方的石壁上,有“公輸天巧”四個大字,公輸指古代建筑巧匠魯班,棧道巧妙地將兩樓貫通,真是巧奪天工。棧道旁石窟閣、真武閣內(nèi)保存有北魏時期鑿刻的兩尊佛像,為懸空寺的建筑年代提供了證據(jù)。

▲千手千眼觀音殿
建筑特點
懸空寺最大限度地發(fā)揚了我國古老的建筑傳統(tǒng),經(jīng)過古代工匠的精心設(shè)計,將古建筑藝術(shù)與技術(shù)發(fā)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。其特點可概括為“巧”“險”“奇”三個字。
巧:一是天巧,二是小巧,三是精巧。在懸空寺棧橋的石崖上,明代人刻有“公輸天巧”四個大字。天巧主要體現(xiàn)在選址上。建寺之初在設(shè)計與選址上,真可謂“異想天開”,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創(chuàng)舉。翠屏峰突兀壁立,崖壁微呈內(nèi)凹弧形,整個寺樓就嵌在這個崖龕里,因地制宜,依勢造殿,或高或低,或大或小,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(jié)奏感。其次是小巧,懸空寺雖然在半空,但建造者巧妙地將平地寺廟建筑的布局立體化,在如此險窄的半崖間,參差錯落,建起了山門、鐘鼓樓、過殿、大殿、配殿、朵殿、經(jīng)閣,不失一般寺廟的形制和規(guī)模,殿閣因崖可大可小,造像隨殿可伸可縮。大的如三官殿寬6米,深4米;小一點的石佛閣寬不盈2米,最小的真武閣竟不足1米。特別是寺院殿前的鐘、鼓樓之間,竟然留出了一片30多平方米的院落空地,筑以短垣,可俯瞰谷溪,可仰望飛瀑。雖然因地勢所限,容人不多,但小而不感狹窄,在空間布局上頗具妙用。再次是精巧,懸空寺建有大小殿閣40余間,建筑地基總面積卻僅有152平方米,建筑面積599平方米,每座建筑小巧玲瓏如雕似嵌,渾然天成。其巧妙布局、奇巧構(gòu)思,把美學(xué)、力學(xué)、光學(xué)、心理學(xué)等融為一體。英國的一位建筑學(xué)家曾無限感慨地說:“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(xué)、力學(xué)、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,達到了盡善盡美,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‘世界上真正的藝術(shù)在東方’?!?/span>
險:一是環(huán)境險,二是結(jié)構(gòu)險,三是氣氛險。環(huán)境險體現(xiàn)在懸空寺下的金龍峽,最窄處僅丈余,兩廂石壁萬仞,中間青天一線。結(jié)構(gòu)險主要體現(xiàn)在一個“懸”字上,寺曰懸空,名副其實,整個建筑從選址到修建,處處圍繞一個“懸”字,突出一個“懸”字。全寺皆為木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,充分利用力學(xué)原理,依崖鑿窟,半插飛梁為基,鋪設(shè)龍骨為地。特別是兩座三層樓和連接兩樓的棧道,大部懸空,下面以兩道鐵箍緊固的雙層懸臂挑梁為基礎(chǔ),形成穩(wěn)定的懸臂結(jié)構(gòu)。這兩道插入石灰?guī)r山體內(nèi)1米至1.2米深、經(jīng)過特殊防腐處理的懸臂挑梁,真正承擔(dān)著上部荷載,并將荷載傳遞到巖壁,使懸空寺成為一座似虛而實、似危而安的奇特建筑。氣氛險是一種心理感覺,緣于建寺之初,建造者在選址與設(shè)計上,仿佛處處有意地制造奇險的氣氛。整個建筑高懸山崖之上,寺門開在南側(cè)靠崖處,登寺的石徑亦順著巖縫而鑿,從正面看不見,給人一種上天無路之感。樓閣和棧道,盡管受力重心點在巖壁上,但下面十幾根粗不及碗口、長達十幾米的木柱,依巖支撐,給人一種錯覺,似乎整個建筑都是用那十幾根纖細(xì)的木柱在支撐著,從而加重了“懸”的氣氛,讓人為其擔(dān)驚受怕。實際上,用現(xiàn)代工程力學(xué)分析,這些木柱有的由于懸臂梁變形可能會承受部分荷載,有的則完全形同虛設(shè),僅起超靜定的約束作用。當(dāng)年建造者之聰慧、用心,是何等絕妙。
奇:一是建筑奇,二是宗教奇,三是千年不毀奇。像懸空寺這樣一座仿佛懸在半空又完整的高空摩崖寺廟建筑,堪稱中華一絕、建筑奇觀。懸空寺雖名曰“寺”,實不純粹是“寺”,而是佛儒道共存,三教合一,就連住寺者也是有僧有道,亦僧亦道,因時而易。這樣一座千年古寺,一般難免要受風(fēng)吹雨淋,天長日久,就會受到侵蝕。但懸空寺半藏絕壁之間,上有巨崖庇護擋雨,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蔭,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大塊落石的撞擊和陽光的直射。每逢暴雨傾盆,山洪瀑布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,落入谷底,不僅避免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,而且給這云霧中的仙樓瓊閣掛上了晶瑩的水簾,佳麗奇妙,好看至極。山風(fēng)吹來,兩旁突出的石壁緩減了風(fēng)勢,減輕了對懸空寺的風(fēng)化威脅。另外,懸空寺對面高聳的恒山主峰天峰嶺從東部遮擋了太陽,相對縮短了對殿閣的光照時間,即使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?xí)r節(jié),太陽對懸空寺的照曬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。因而,懸空寺歷經(jīng)1500年,仍巍然屹立。
來源:《山西古建筑檔案(第八批國保)》
關(guān)鍵詞:
上一頁
下一頁
相關(guān)新聞